首页 >> 活动报告 >> 活动报告 >> 正文
中国动物学会原生动物学学会第四次学术讨论会会议纪要
来源:中国动物学会原生物分会 时间:2012/1/5 12:01:42
中国动物学会原生动物学学会第四次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11月10到15日在广州第一军医大学召开。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80人,列席代表33人,代表中教授、研究员22人,副教授、副研究员35人,讲师、助理研究员、工程师28人。女代表41人。同时举办了有11个厂家参加的科学仪器展销会。
学会理事长倪达书教授在开幕式上致了开幕词。
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徐秉琨教授、第一军医大学副校长吴晓恒教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长潘金培教授出席了开幕式并分别代表他们所在单位向大会致词。
李连祥秘书长传达了中国动物学会 1987年9月8到10日在河北省涿州市召开的中国动物学会理事和二级学会(委员会)秘书长会议的精神。谢杏人同志介绍了1987 年9月在匈牙利召开的国际寄生虫学术会议的概况,沈韫芬副理事长宣读了陈阅增教授介绍1987年8月在日本参加国际原生动物学学会委员会的书面发言。
大会勉怀了已故会员钟惠澜教授、赵保国研究员、徐荫祺教授、张奎教授、姚永政教授、白国栋副研究员、林美英副教授、李友才副教授对我国原生动物学所作出的贡献。
到这次大会为止,原生动物学学会共有会员210人,其中有50%以上会员都是高级教研人员,并有许多后起之秀,这说明我国原生动物学研究的兴旺发达、实力雄厚、后继有人。
由于全体代表的共同努力,特别是第一军医大学的大力支持,使得这次大会取得圆满成绩。
会议期间,来自上海、浙江、江苏、四川和广东的11家科学仪器厂配合学术活动,进行了产品的展销,会议组织与会代表前往参观、洽谈订购。
学会编辑了《中国原生动物学学会第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列入汇编的论文摘要178篇,由代表带交大会的论文及摘要3篇,共计181篇,其中专题报告4篇,原生动物细胞学论文43篇,寄生原生动物学论文84篇,原生动物类学论文24篇,原生动物生态学论文26篇。这次学术讨论会的论文体现出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原生动物学研究既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又有不失其为基础理论研究的特色。
沈静德、倪达书、沈韫芬、谢杏人等四位同志在大会上作了专题报告。江静波、邹士法、史新柏、郑执中、何麟、朱国昌、张志学和陈佩惠等八位同志在大会上宣读了论文、交流了学术思想。
大会还分成原生动物细胞学、寄生原生动物学、原生动物分类和原生动物生态学四个专题小组,宣读研究论文和交流科技成果。内容非常丰富,代表们严肃认真,在学术问题上各抒己见,学术空气浓厚。
原生动物细胞学研究,已揭示了纤毛虫皮层细胞骨架的构造,并在原生动物化学、形态发生等生殖生物学和新技术的应用方面都有很大的进展。
寄生原生动物学的研究是关系到人、畜、禽、鱼等健康的保护的应用基础研究,有显著的社会效益。这次会议上的论文表明,我国在疟原虫的研究方面有强大的科技队伍和雄厚的研究实习,已取得可喜的进展,并在某些方面进入了分子生物学水平。此外,对卡氏肺孢子虫、弓形虫、杜氏利什曼原虫、阿米巴、贾第虫、阴道毛滴虫和孢子虫等都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原生动物分类学的研究,包括寄生原生动物和自由生活的原生动物的分类,已从单纯的形态分类向整个生态领域发展,亚显微结构的研究也不断深入。
原生动物生态学的研究,从原生动物的自然生境入手,探讨有毒物质对大自然污染程度的监测和预报,并建立起监测系统和数学模型。
值得指出的是,近年来,土壤原生动物的研究已填补了我国的空白,这是一项可喜的进展。
我国原生动物学研究兴旺发达,在农、林、牧、渔、医、环保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学会组织编写的12本“原生动物学科技普及丛书”的“原虫鱼病”已由广东高教出版社出版,会议号召代表们广泛地进行宣传、扩大影响、组织推广普及。
理事会对第三届理事会新理事的选举办法和第五次学术讨论会进行了酝酿和讨论。代表们认为,我国原生动物学研究的科技力量雄厚,在老一辈科学家的培养下,一批中、青年已在各研究领域中起着骨干作用,因此,在下一届新的理事会中,中、青年应有一定的比例。在学术交流方面,也应多开展一些专题和专业性的学术活动。
中国原生动物学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学术讨论会顺延至1990年在重庆市举行。理事会决定,由重庆师范学院牵头,和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师范大学一起组成筹备组,负责大会的筹备工作。
代表们真诚地感谢第一军医大学对这次会议的鼎力支持。
本纪要于1987年11月14日下午经中国原生动物学学会第四次学术讨论会全体会议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