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活动报告 >> 活动报告 >> 正文
中国原生动物学学会第八次学术讨论会即寄生原生动物学学术讨论会会议纪要
来源:中国动物学会原生物分会 时间:2012/1/5 13:45:04
(1995年5月11日通过)
中国原生动物学学会第八次学术讨论会即寄生动物学学术讨论会于1995年5月8-11日在上海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121人,分别来自22个省、市、自治区,54所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代表中的教授、研究员50个,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28个。 女代表26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校长王庆舜少将、教务长袁文俊大校、基础部政委袁晓东上校出席了开幕式。王校长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军医大学向大会致欢迎词。
大会开幕式由学会副理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军医大学李英杰教授主持。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沈韫芬研究员致开幕词。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周泓仁教授到会祝贺,全军寄生虫学专业组组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虞以新研究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寄生虫学会副主任委员兼原生动物学组组长、上海医科大学寄生虫学教研室主任连惟能教授和徐麟教授给大会发来了贺信。
为了使这次学术讨论会能成功召开,学会组成了以王庆舜校长为名誉主任、沈韫芬理事教授、易林华副所长为副主任的中国原生动物学学会寄生原生动物学学术讨论会组织委员会;学会组成以赵慰先教授为名誉主任、胡孝素教授为主任,管惟滨教授、冯正研究员、沈杰研究员为副主任的寄生原生动物学学术讨论会学术委员会。经过理事和会员的推荐,理事会协商同意增先管惟滨教授、高兴政教授为原生动物学学会理事。学会还召集在上海的理事和会员开了多次筹备会议。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使得这次学术讨论会能如期举行。
本次学术讨论会共收到论文报告99篇。会前,学会编辑出版《中国原生动物学学会第八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其中综述13篇、疟原虫论文摘要39篇、弓形虫论文摘要11篇、利什曼原虫论文摘要7篇、阿米巴原虫论文摘要7篇、其他论文摘要22篇。
在学术报告大会上,李德昌、胡孝素、熊光华、刘俊华、蔡贤铮、谢毅、李明、宗粤琦、王春莉、张龙兴、杨惠珍、沈杰、缪军、黄建生、管惟滨、罗树红、牛宇欣、乔中东、黄天谊、张永生、孙明林、高琪、程炎梅、孔异生、顾卫东、陈怀录、吴开深、邱顺木、黄兵、路光、白汝实、崔俊改、沈剑钊、程训佳、林建银、郭增柱、冯崇英、殷国荣、廖力、瞿靖琦、管立人、王云飞、周金林、牛安欧、刘多、李连祥、洪黎民等47位先生先后作了学术报告。
学术讨论会始终洋溢着浓厚的学术气氛,代表们准备认真,报告精彩。在会上,代表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各抒己见、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加强了跨领之间的联系。
这次学术讨论会征集的论文,范围广、质量高,基本上涉及到寄生原生动物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反映了目前我国寄生原生动物学的研究水平,有的已达到国际水平。
在最新的疟疾研究论文中,涉及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论文18篇,媒介和病原学论文7篇,流行病学论文7篇,抗疟药和抗性机制3篇,生物化学论文1篇,综述5篇。这些研究,注意追国外的新技术、新方法,特别是分子生物学技术。疟疾免疫研究已深入到分子水平,对恶性疟原虫保护性抗原基因的多态性, 免疫调节机制,多价重组复合抗原的免疫特性,免疫抑制因子的提纯和分析均有许多精彩的论述,体现了国际同类研究的趋势。疟疾流行病学始终是疟疾研究的重要方面,本次大会收到许多来自基层的调查报告,有一定深度,对流行区疫点的侦查、流动人口的管理等问题很有参考价值。随着抗疟药的广泛使用,在取得可喜治疗效果的同时,已经注意到药物抗性的日趋严重。新药的研制和抗性机制的研究方兴未艾。
在弓形虫研究论文中,综述1篇,流行病学调查3篇,基础理论研究论文5篇,临床资料2篇,诊断技术1篇。涉及人和动物的流行特点和诊断、防治方面的最新进展,尤其是对弓形虫感染与当前被重视性病的相关性及临床上易被误诊的症状进行了分析。在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方面也有较紧的结合,特别是分子生物学研究业已跟上国际研究水平,并具我国特色,如:弓形虫表面抗原基因的表达研究,不同毒力株的蛋白质分子、核酸分子和指肪酸的研究。
利什曼原虫研究论文中,综述1篇,流行病学1篇,病例分子1篇及诊断方法研究论文4篇。这些研究工作的内容新颖,学术水平较高。熊光华研究员首次提出中国犬内脏利什曼病应分为二种类型,一是属人源型黑热病的范畴,应称家源性犬内脏利什曼病,它的存在与受染系来自病人,并随病人消失已不复存在。另一种类型是存在犬源性内脏利曼的山丘地区,其传染源来自野动物应称野源性犬内脏利什曼病。胡孝素教授等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特种异性KDNA片段序列分析的基础上完善了内脏利什曼病PCR诊断方法,为黑热病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新途径。并首次提出采用病人尿样进行检测,提高了这一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瞿靖琦等在新疆克拉玛依发现了皮膨胀利什曼病。
关于阿米巴研究的论文4篇,阴道毛滴虫论文3篇。隐孢子虫论文3篇,贾第虫论文3篇,卡氏肺孢子史、新型腹泻原虫、原虫感染调查及原虫性腹泻的研究论文各1篇,内容涉及分子诊断、致病性研究、治疗及生化特征、形态结构和流行病学调查。一些分子生物学方法已应用到这些原虫疾病的研究中。
在11篇兽医原虫的鱼类寄生原虫的研究论文中,涉及虫种调查、分离鉴定、保存、免疫和免疫诊断及综合控制等研究领域,发现了寄生原生动物内许多新属新种和新纪录,一些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也应用到兽医原虫的研究中,紧跟国际发展步伐。注重原虫疾病的综合防治和新药研制,显示出兽医原虫的研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为了更快地发展中国原生动物,理事会召开了四届四次会议,讨论了近期要开展的主要工作。
1、积极发展会员,壮大原生动物学学会队伍。
2、1997年下半年,即香港回归祖国后,在广州召开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次学术讨论会,拜托第一军医大学筹办。
3、请各位理事、会员酝酿,积极推荐一些年轻有为的青年原生动物学工作者进入下一届理事会。
4、积极争取2001年在中国北京或广州召开第十一届国际原生动物学大会。
这次大会在上海市的理事和会员的积极筹备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的大力支持下,在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和寄生虫学教研室、华东师范大学、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中国农科院上海家畜寄生虫病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单位的资助下,经过全体代表的共同努力,会议开得很圆满、很成功。
代表们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军医大学给本次会议的大力支持,深表谢意。